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上海长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联系人:王经理
- 电话:17732605906(微信同步)
已注册商标能不能更换图样?
《海盗王》是日本、满洲四大巨著(火影忍者、海盗王、柯南侦探、龙珠)中一部著名的力作。日本和满洲的歌迷基本上都是跟着“海盗王”走的,对其中的经典台词也很熟悉。在我国,“海盗王”现在被称为“航海之王”,主要是因为商标纠纷。目前,“海盗王”商标的所有权掌握在偶然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手中,当壹件作品的版权人在开拓中国市场时,刚刚错过了最著名的上海商标注册,被偶然互动查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商标注册应该更早进行。由于商标注册时间提前,成功注册“海盗王”商标的休闲互动公司在游戏领域拥有“海盗王”最重要的三大商标类别。
然而,《壹片子》版权人吉英社的改编游戏只能使用《海盗王》。近年来,随机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起诉乐汇天夏科技有限公司侵犯商标权,原因是该公司认为“海盗王”图形商标用于“街机海盗王”手机游戏。休闲互动公司声称,它是“海盗王”游戏领域中图形和图形商标注册商标的独家所有人。游戏名称“街机海盗王”侵犯了其商标权。法院审理了这起商标诉讼。休闲互动公司要求两被告赔偿经济损失和合理费用21万余元。同时,乐惠认为,未经日本漫画“海盗王”相关权利人许可,休闲互动公司获得的涉案商标不应受到保护;“海盗王”已成为手机游戏领域的通用名称,意义不大,不应仅限于此由休闲互动公司使用。
法院提出,“海盗王”一词有其一般含义,不是捏造的。现有证据也不能证明涉案商标通过使用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在本案中,我们没有看到乐汇公司的恶意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经审理,法院最终认定乐汇天夏运营的手机游戏《街机海盗王》的名称与商标《海盗王》不构成相似点,不易误导公众,驳回了休闲互动公司的上诉。
虽然“海盗王”商标注册成功,但偶然的互动并没有利用这一案例。在商标注册前,企业需要对商标进行准确的查询和分析,以保证商标的最大通过率。有条件的话,一定要抓住第一次机会,把商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海盗王”不值得休闲互动公司倡导,但休闲互动公司毕竟不是“海盗王”的真正创造者。
乐惠公司明确表示,游戏提供商不会对涉案商标的商业信誉造成损害,也不会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另一方面,考虑到日本“海盗王”动画的高人气,相关公众在看到游戏名称和介绍后,可以联想到“街机海盗王”的名称和介绍,这是日本“海盗王”或“航海王”的漫画或动画,而不是互动公司的“海盗王”游戏。法院判决乐惠公司无侵权行为,根据在这里。由此可见,即使商标注册了,而急于注册商标是非常重要的,商标的原创性和影响力仍然会影响到法律的保护。注册商标时,一步后,一步后。早点登记以避免麻烦。
任何国家的商标法,都不仅针对商品流通领域进行调整,也针对商品生产领域进行调整。商标权人不仅有权许可他人销售商标商品,更有权许可他人生产商标商品。许可他人生产商标商品的权利,是上海商标注册的商标权人的基本权利,是许可收入的主要来源。任何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均不得在相同、类似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注册商标,即使是为他人加工生产。
去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中,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布过单纯生产领域中商标犯罪的刑事案例:被告人麦健兴未经ZIPPO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其经营的中山市东凤镇卡路金属制品厂加工ZIPPO打火机外壳等配件,并委托中山市小榄镇利良五金加工店在上述打火机配件上用激光印制ZIPPO等图文标识,后在其租赁的出租屋内将配件组装成成品并进行包装和存储。最终麦健兴被判决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
这类案件明确说明,在我国,只要是未经商标权利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即使没有销售,只单纯生产,也构成商标侵权违法行为甚至犯罪行为,而不需要销售行为、出口行为的配合。三.在在商品上使用不是商标法的保护范围我国商标法第52条第1项规定禁止在相同、类似商品上使用注册商标,仅是规定注册商标保护的商品范围,即商标保护仅限于相同、类似商品,不涉及不相同、不类似商品。
实际上,这是在划定侵权商品的类别,而不是规定商标法适用的范围。我国商标法第52条主文的规定是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这里的规定才是商标法适用的范围,即无论是生产、销售、仓储、运输、邮寄、代理进出口、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的,未经商标权人许可使用注册商标的,均构成商标侵权。
因此,将对侵权商品类别的技术性规定上升为商标法适用范围的规定,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四.加工承揽至少构成帮助侵权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0条第2款规定: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规定:明知他人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运输、储存、代理进出口等便利条件、帮助的,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共犯论处。
以上是我国有关商标帮助侵权、帮助犯罪,构成共同侵权、共同犯罪的有关规定。其中涉及多种商业行为,均可以产生有关合同,如以合同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以合同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代理进出口等。这些合同的共同特点是,均与商标商品的生产无关;均可以说仅是为生产产品而不是为商品,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代理进出口等服务;合同中提供劳务的一方均没有在自己的商品上使用注册商标,但是仍然可以构成共同侵权、共同犯罪。
原因是在主观上,有知道或应当知道对方侵权的主观过错;在客观上,有提供帮助的实际行为。而这两点,在OEM合同中,同样存在。与保管、仓储、运输合同相比,加工承揽合同在提供劳务方面是相同的,劳务提供者都不是商标权人,但是只要知道或应当知道仓储、运输、保管、邮寄的是商标侵权产品,都构成帮助侵权、共同侵权。
代理人不仅指上海商标注册代理人,也不仅包括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法律中规定的基于代理合同产生的代理人,还应当包括基于商事业务往来而可以知悉被代理人商标的商务代理,包括销售代理、加盟商、总经销、总代理等。
代理人不仅指商标注册代理人,也不仅包括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法律中规定的基于代理合同产生的代理人,还应当包括基于商事业务往来而可以知悉被代理人商标的商务代理,包括销售代理、加盟商、总经销、总代理等。而本文所述的代理人则指具有从属于被代理人的特定身份,执行职务行为而可以知悉被代表人商标的个人,包括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经理、合伙事务执行人等。
在“头包西灵Toubaoxilin”商标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即认为本文中“代理人”要作广义的理解,不只限于接受商标注册申请人或者商标注册人委托,在委托权限内代理商标注册事项的商标代理人,还包括总经销(独家经销)、总代理(独家代理)等特殊销售代理意义上的代理人。实践中,与上述代理人有串通合谋抢注行为的商标注册申请人,视其为代理人。如果抢注行为发生在代理、代表关系尚在磋商的阶段,未正式成立的情况下,以及发生在代理、代表关系结束后,该抢注行为也往往被认定为代理人抢注行为。一般情况下,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构成擅自注册被代理人商标的行为:
第一,商标申请人是商标所有人的代理人。
第二,商标指定使用在与被代理人的商标使用的商品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上。
第三,商标与被代理人商标相同或者近似。
第四,代理人不能证明其申请注册行为已取得被代理人授权。
200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一改过去“主动认定、全面保护”的做法,转而采取“被动认定、个案保护”的国际通行惯例。200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一改过去“主动认定、全面保护”的做法,转而采取“被动认定、个案保护”的国际通行惯例。这一举措,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行政机关为了履行人世承诺,不得不修改、甚至废除原有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不相适应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在驰名中,也越来越多地考虑了依据现实中具体的情况,进行判断认定的理性做法。
1.被动认定原则被动认定也称事后认定,指只有在发生商标侵权或不正当竞争纠纷之后,权利人提出申请或者提起诉讼之后,人民法院或者工商机关才能够认定所涉商标是否驰名。在争议没有发生之前,即使某一注册商标在相关公众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任何企业都不得请求有关部门认定该商标是否驰名。
2.个案认定原则所谓个案认定,是指对于驰名商标的认定,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根据案件事实作出认定。这一点在《商标法实施条例》、《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均有体现。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2款规定:“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在査明事实的基础上,依照商标法第14条的规定,认定其商标是否构成驰名商标。”
《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10条规定:“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在认定驰名商标时,应当综合考虑商标法第14条规定的各项因素,但不以该商标必须满足该条规定的全部因素为前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商标是否驰名,应当以证明其驰名的事实为依据,综合考虑商标法第14条规定的各项因素,但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无需考虑该条规定的全部因素即足以认定商标驰名的情形除外。”个案认定原则还意味着,驰名商标认定仅对个案有效,并不当然地对其他案件产生影响。这一点在《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千问题的解释》中均有体现。驰名商标认定的结果,在其他案件中并不当然的接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千问题的解释》中有类似的规定。
3.因需认定原则因需认定是指在具体的案件当中,根据案件的事实情况以及当事人的主张,只有确实需要对案件所涉及的商标认定为驰名商标,以加强对该商标的保护的情况下,方可对该商标是否驰名作出认定。换句话说,只有在不将商标认定为驰名商标而不能保护该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之时才可以认定驰名商标。对于因需认定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千问题的解释》中体现得非常充分。根据其规定,只有在以下三类案件中,人民法院才可以认定驰名商标。
一是以违反商标法第13条的规定为由,提起的侵犯商标权诉讼;二是以企业名称与其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为由,提起的侵犯商标权或者不正当竞争诉讼;二是原告以被诉商标的使用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为由提起民事诉讼,被告以原告的注册商标复制、摹仿或者翻译其在先未注册驰名商标为由提出抗辩或者提起反诉的案件。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属于以上三种诉讼,法院就不得认定驰名商标。但是如果属于以上二种诉讼之一,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认定商标驰名,如果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法院认为没有认定商标驰名的必要,法院也不应认定商标驰名。
下一篇:如何使商标具有排他性?
最新文章
- 深入解析上海集体注册商标需关注的要点[ 2024-11-17 ]
- 上海集体注册商标需了解的要点概览[ 2024-11-16 ]
- 长宁区集体商标转让的深远影响与策略建议[ 2024-11-15 ]
- 长宁区集体商标转让的具体作用与意义[ 2024-11-14 ]
- 静安区集体商标续展:细节决定成败[ 2024-11-13 ]
- 静安区集体商标续展:关键细节不容忽视[ 2024-11-12 ]